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茂名媒体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茂名媒体网资讯|青春在基层沃土上书写担当——记马踏镇优秀青年干部曾大海

[复制链接]

99

主题

2715

帖子

1万

积分

博士后

茂名媒体网特约通讯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在线时间
1191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7-20
注册时间
2014-12-14
积分
10122
金钱
5371

优秀斑竹奖特殊贡献奖忠肝义胆奖勤奋开拓奖龙腾虎跃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13 18:2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阿伍摄影 于 2025-7-13 18:42 编辑



在茂名市山区马踏镇广袤的大地上,有这样一位年轻的基层干部:他怀揣赤诚之心,以脚步丈量民情;他肩扛责任之担,用实干回应期盼。24岁的中共党员曾大海同志,自2022年走出校园踏上这片土地,便将青春的根系深深扎进基层沃土,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淬炼成长,在服务群众的征程中绽放光彩。


一、初入基层:用脚步踏遍山乡,以笔墨记录民情
2022年,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曾大海,带着对基层工作的憧憬与热忱,考入山区马踏镇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面对这个群山环抱、村落分散的山区镇,他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做好基层工作,首先必须读懂这片土地,走进群众心里。


入职之初,曾大海给自己定下“三个一”目标:走遍全镇每一个行政村、熟悉每一项惠民政策、记录每一条群众诉求。此后两年间,他的身影频繁出现在马踏镇的21个行政村:春日里,他沿着泥泞的田埂查看春耕备耕情况;夏日里,他顶着烈日走访偏远村仔了解行路难题;秋日里,他踩着落叶深入山林调研特色产业;冬日里,他冒着寒风慰问独居老人。从海拔最高的山坳村到地处河谷的移民点,从传统农耕区到产业试验田,他的足迹覆盖了全镇的山山水水,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各村的人口结构、土地状况、产业基础和群众诉求。



调研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曾大海始终将调查研究作为开展工作的“金钥匙”,两年间累计参与各级各类调研活动50场次,撰写调研报告、工作通讯等文稿200余篇。他的调研并非“走马观花”,而是带着问题沉下去:在农业村石古湾、黄羌,他聚焦“小农户如何对接大市场”,记录村民对农技指导、销路拓展的迫切需求;在库区村河角,他关注“移民安置后的可持续发展”,梳理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的现实难题;在偏远村联群,他紧盯“基础设施短板”,统计道路硬化、水利设施的建设需求。这些饱含泥土气息的文字,不仅为镇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扎实的基层依据,更有50多篇被省、市、区媒体采用,让马踏镇的发展故事走出了大山。因工作成效突出,2023、2024两年荣获马踏镇“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4年他被授予茂名市宣传口“先进个人”,这份荣誉背后,是无数个夜晚的挑灯夜战,是无数次田间地头的奔波忙碌。





二、扎根一线:以“板凳会”连民心,用真举措解民忧


2024年,凭借过硬的业务能力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曾大海被提拔担任镇团委副书记、河角村支委、驻河角村工作组组长,同时兼顾镇党政人大办材料撰写、会议记录等重要工作。身兼数职的他,始终将驻村工作作为联系群众的“主阵地”,把“为民服务”的宗旨融入日常点滴。河角村是水库移民村,村民结构复杂,发展需求多元。为摸清村情民意,曾大海带领工作组干部常态化开展“进村入户”行动:田间地头,他与劳作的村民聊收成、谈技术;院落门前,他与留守的老人话家常、问冷暖;文化广场,他与返乡的青年论发展、谋出路。考虑到村民白天忙于农活,他创新推出“夜晚板凳会”:每当夜幕降临,在水头村、铁里琅村…村民集中的屋檐下、广场边便摆起一排排板凳,曾大海同志和村干部们与村民围坐在一起,没有主席台,没有发言稿,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畅谈生产生活中的难题——“村里的农产品好是好,就是没销路,卖不上价”“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放学后没人管”……他一边认真倾听,一边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对村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逐一回应:能当场解决的,立即协调落实;需要长期推进的,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表。



“曾书记的‘板凳会’不是‘摆样子’,是真能解决问题!”村民们这样评价。针对“销路窄”,他联系电商平台开展“助农直播”培训,帮助村民开通网店,还牵头与镇上的超市、餐馆签订直供协议,让本地的原生态稻谷、走地鸡等特色农产品走进了城区市场;针对“留守儿童托管”,他发动镇团委、学校教师组建“爱心辅导队”,利用河角小学闲置房屋打造“儿童之家”,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据统计,仅半年时间,他通过“板凳会”收集村民意见建议10余条,推动解决民生实事10余件,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三、危急时刻:冲锋在前显担当,坚守一线护民安
基层工作不仅有日常的琐碎,更有突发的考验。上月,“蝴蝶风暴”突袭马踏镇,带来十年一遇的强降雨,全镇范围内出现大面积积水,农田被淹、房屋进水,河角水库水位急剧上涨,逼近警戒水位,低洼村庄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险情就是命令,群众安危大于天!”接到防汛预警后,曾大海同志第一时间召开紧急会议,部署防汛抢险工作,随后带领镇村干部直奔一线。在低洼地带,他挨家挨户劝说村民转移:“大叔,这雨太大了,您家地势低,再不走就危险了!”面对个别心存侥幸的村民,他耐心解释险情,帮忙收拾行李,最终成功转移3户住在低洼地及可能出现山体滑坡区域的村民,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深夜的河角水库大堤上,风雨交加,水位仍在持续上涨。曾大海带领镇村干部组成“巡查队”,顶着狂风暴雨沿着大堤徒步巡查,每走一段路就用手电筒照向水面,查看水位变化,用脚踩、用手摸检查堤坝是否出现渗漏、管涌。“大家打起精神,多留意堤脚的积水情况,有任何异常立即报告!”他的声音在风雨中显得有些沙哑,却充满力量。从深夜到黎明,他们连续值守8个小时,直到水位趋于稳定才稍稍松了口气。



暴雨还冲塌了村里通往外界的“生命通道”——铁里朗路段。这段路是村民出行、物资运输的必经之路,一旦中断,不仅影响日常通行,若再有险情,救援力量也难以进入。天刚蒙蒙亮,曾大海便带领镇村干部、党员志愿者赶赴现场:没有大型机械,他们就用铁锹挖、用锄头刨;没有足够的砂石,他们就组织村民从家里运来沙袋;泥泞湿滑的路段,他们手挽手形成人墙,合力搬运石块。雨水混着汗水浸透了衣服,手上磨出了水泡,但没人叫苦叫累。经过6个小时的连续奋战,道路终于被修复通车,当第一辆摩托车顺利驶过路段时,现场响起了村民们自发的掌声。



四、日常坚守:于细微之处见初心,以实干促发展

在曾大海看来,基层工作既要“解决大事”,更要“做好小事”。他始终将维护基层稳定作为重要职责,主动参与社会不稳定因素排查,积极调处矛盾纠纷。村里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问题积怨多年,甚至发生过肢体冲突,曾大海得知后,先后十几次上门调解:他查阅土地档案,邀请老村干部回忆历史边界,带着双方到现场丈量,最终提出“各让一步、合理划分”的方案,解开了两家人的心结;有村民因矛盾纠纷产生误解,打算集体上访,他连夜组织政策宣讲会,用通俗的语言解读政策文件,算清“经济账”“长远账”,最终得到了村民的理解支持。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他推动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河角村连续多年保持零上访记录。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曾大海同样冲在前面。他常说:“环境好了,群众住得舒心,发展才有底气。”他带头组织镇村干部、党员志愿者开展“每周卫生大扫除”:清理路边的杂草杂物,打捞河道里的漂浮垃圾,劝说村民改掉乱堆乱放的习惯。为了让环境整治常态化,他推动建立“门前三包”责任制,评选“清洁家庭”,还利用村集体经济收入聘请专职保洁员,村里的环境卫生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河角村,道路干净整洁,庭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成了名副其实的“宜居村”。


青春因担当而精彩,人生因奉献而厚重。从初到基层的“青涩学子”到独当一面的“贴心书记”,曾大海同志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用实干赢得民心。在马踏镇的山山水水中,他的青春身影始终与群众同行,他的奋斗足迹深刻诠释着一名基层干部的使命与担当。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我愿以青春之我,在这片热土上续写更多为民服务的故事,让青春在基层绽放最绚丽的光彩。”
供稿:马踏宣
理事发布:阿伍

马踏新媒体平台,以“团结、推动家乡发展”为己任,聚焦家乡,通过自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家乡正能量信息,同时与粤西地区30多家新媒体共建联盟,致力打造家乡最前卫的本地资讯平台!



资深自媒体人,抖音号:awu5209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茂名媒体网新浪微博|客服QQ: 1132836688|电话:13428161108|茂名媒体网免责声明:本论坛(mmmtw.com)所载所有内容皆为网友上传。 本论坛只为网友提供空间和平台,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 QQ:1132836688 本论坛的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的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茂名|茂名论坛|茂名人|手机版|茂名新闻|360导航|关于我们|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0428号 ( 粤ICP备2023141084 号-1 )  

GMT+8, 2025-9-8 00:45 , Processed in 0.431973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