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然的景致被越来越多的钢筋水泥代替的时候,我想,我们的思想怕也一样,充斥着机械和铜臭味。特别是那天然的湖泊、沟渠、河流两岸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占据的时候。 未名湖畔好读书,这说的是北京大学,毕竟在京城,在所谓的国内一流学府。我不知道,鲁迅、周作人、郁达夫、沈从文、梁实秋、林语堂等现代文学大师在北大任教期间,是否也曾在这个湖畔读书;我也不知道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锁描述的荷塘是不是也在未名湖畔,是不是也曾静静地坐在那里,看月得悟。很欣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个远离我们若千里的剑桥和那条潺潺的康河边,是不是还有那么一两个人,坐在河边,看书——或者看着n个徐志摩,撑着长篙,倏忽而过?或那激昂的歌声,是不是也偶尔传进耳鼓? 所以,就想,在茂名城,怕还真找不出一处适宜静下心来、品读的好去处。长河经过几番改造,脱胎换骨,但那种氛围不适合读书,因为缺少树、缺少石阶、缺少可席地而居的一隅;更可恨的是,没了天籁,终日的搅拌机和起重机的轰鸣。古滦河周边,离城太远,又少了份厚重,和三五成群的垂钓者坐在一起,看书就成为可笑的事情。大钊馆里的园林,还算不错,但读书本不关政治的事,联想到李大钊的革命义举,感觉上很是另类,又怎么投入?在自家书房,如同豢养在笼子里的鸟,这楼房本身就少了书的质朴。树林、甬道、瓦舍、沟渠,竟真的找不到一个读书的好去处。 所以就想到了朴实的农房。三间平房城郊处,一畦菜地陋室里——这倒真的是一个值得向往的地方。其实,也不一定在于读书,读的是一种心境,一份自然和童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