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茂名媒体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3421|回复: 5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赵匡胤:华夏走向没落的第一罪人!

[复制链接]
丰行天下 该用户已被删除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2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瑰丽的宋朝以其妩媚的魅力超越了汉唐,又是新兴皇朝建立之初,应该是最强劲勃起的朝代,却从赵匡胤起就受制于北方之敌。 宋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战争机器,{160万军队}却徒作摆设,除了经常性地大溃败外,还要为辽、西夏和极其残暴的金、元进贡惊人的巨额岁贡以购买和平。结果,宋开创了华夏首次被异族整体灭亡的先例,更以改变民族血性的国策成为中国文化的分水岭,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向异族政权称臣的汉人王朝。这个世界史上的大诡秘长期萦绕在人们心头,这里作 七大试解:
  1、抱残守缺:将就一天算两晌的战略心理和立国精神;2、重叠架构:一盘散沙似的国家政权体系;3、崇文贬武:互相牵制的文武分途国策;4、猜防将帅:防臣甚于防寇甚至比防寇还要恐惧的武备政策;5、凤凰开屏般浪漫的文风:如杨梅大疮般销魂烁骨、萎靡熏人的文化政策{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由来};6、杀灭民族生气的妇女政策:摧残华夏整体体质的小脚国策;7、畏敌如虎:铸入骨髓的恐惧心理和屈膝投降的外交战略。这七大国策环环相扣,循环往复。犹如瘟疫毒素的感染,荼毒华夏未有穷期。
  赵匡胤奠定的这七大国策不仅使赵宋王朝两次归于覆灭,更开启了华夏千年屈辱史的地狱之门。 长期以来“杯酒释兵权”被当作赵匡胤绝顶聪明的佳话流传于世,受到史家文人的颂扬。但正是他这种小聪明和一系列阴损的国策改变了华夏原创文明的走向,扭曲了民族性格,使华夏儿女原来的忠勇果敢,光明磊落的品质,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民风,敢于把敌人打入地狱的英雄气概,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民族血性渐次消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丰行天下 该用户已被删除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23:42 | 只看该作者
  知道原来的中国人是什么样吗?专诸、聂政的故事,说明了早年中国人舍生取义的侠肝义胆。赵氏孤儿、管鲍之交,反映了中国人的耿耿忠烈。“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珂刺秦王,易水河畔樊于期自刎头颅为其饯行的壮举、田横五百壮士的集体自杀报主,都表达了中国人不畏强暴,杀身成仁的民族血性。张良,一介文弱书生为报韩国覆灭之仇,竟敢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说明儒生并非像宋以后那般手无缚鸡之力的懦弱。张骞两闯西域,班超投笔从戎,深入西域,开疆扩土直达中亚,英雄的开拓大大超越了今天新疆的版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封狼居胥,以“汉兵奋迅如霹雳”的打击力度,实践了汉武帝“敢犯天汉者,虽远必铢”的战略威慑;追杀匈努逃往欧洲改写了世界历史。大汉使节苏武,曾被战败的匈奴扣押在茫茫雪原的地窖内,威武不屈的苏武,十九年不改汉节;在冰天雪地中以羊毛草根甚至于靠掘田鼠就着冰雪充饥,每天仍持旌节遥望南方为祖国祈祷-------
  这就是中国原创文明中血性男儿的代表,类似的英雄豪杰不可胜数。即使女子也不甘落伍,从我国第一位能征善战的女元帅妇好,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花木兰替父从军;隋唐有樊梨花,北宋初仍有佘太君和穆桂英上阵杀敌,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比比皆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丰行天下 该用户已被删除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23:42 | 只看该作者
  而这一切在赵宋王朝期间和以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赵匡胤本人的不忠不义,欺辱孤寡,加上心理阴暗的赵构的补充完善,宋以后的中国人怯于公义而勇于私斗,见义不为甚至恩将仇报成为时尚; 赵匡胤的立国精神和既定国策愈加臻霉。忠良志士,民族脊梁从岳飞到于谦、袁宗焕,直至晚清的林则徐、左宗棠皆惨遭赵氏制度的荼毒,把积累了上千年辉煌文明的泱泱中华推进了历史黑洞----------
  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解读民族千年悲剧,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必须朔根寻源擒贼擒王!
  宋朝承接汉唐以来的人文与物资的辉煌成果,其繁荣与发达的表象令后人艳羡不已。宽松浪漫的文风和先于世界五六百年发达起来的商品经济,确实让人眼花缭乱。但这繁荣与让人艳羡的发达,绝没有为百姓带来丝毫福利。 皇家库藏银两世界第一,却是为辽、西夏、金、蒙元准备的岁贡!再加上赵宋王朝的极端腐朽,官吏的腐败透顶,宋朝人民始终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农民起义的烽火伴随宋王朝始终,水浒传仅是冰山一角}。赵匡隐播下了屡次亡种灭国民族危机的祸种。赵匡胤制定的一系列国策,不仅使华夏文明改变航道走入歧途,严重扭曲了民族性格,更导致满清对华夏原生文明的阉割和歪曲。最终促使民族性格劣变,华夏屡次被荒蛮腥膻的部落所杀灭:靖康掳掠,金灭北宋。 崖山之战的血海淹灭了南宋——传统中国首次被整体征服。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血腥残暴无以复加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连续二百多年血腥文字狱的诛连屠杀,精神震慑,经济压榨,文化污导,华夏文明再次被满清所灭。《爱珲条约》,甲午海战,神州数百万平方公里成为弃儿;畸形膨胀邪性大发的西太后的昏庸招来八国联军再次杀入北京!“不战而胜”、投机取巧的钻营,“满洲国”的怪胎、“华北五省自治”的丑剧,从9、18到南京大屠杀,中国险遭倭寇的灭绝!教训之深刻是整个民族被长期浸泡在惨绝人寰战火屠戳的血海里,忍辱苟且于极其残忍的剥削压榨与血腥统治中。泱泱中华迅速从世界第一把交椅跌落至被列强集体轮奸、任人欺辱的悲惨境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丰行天下 该用户已被删除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23:43 | 只看该作者
  传统中国的耻辱起于赵匡胤的立国精神和既定国策,发轫于宋末、明末的灭国战争;绽放于清末的割地赔款,几欲亡国灭种!现代中国的解放则是从战胜日本开始。而追朔历史,解读华夏民族的千年悲剧则必须从宋朝入手,通过剖析赵匡胤的一系列国策,才能明晰赵宋把屈辱的和约当天条,把凶狠的敌人当亲爹的庙堂决策,是如何象瘟疫般扩散传染给后世并带来的巨大祸患。另外,民族性格劣变的起因也始于赵匡胤一系列扭曲中国人的国策。所以才有蒙元灭宋的疯狂大屠杀;才有满清灭明的留头不留发;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才有康雍乾灭绝人性的文字狱;才有甲午海战的惨败和让中国人最屈辱的南京大屠杀。
  日本是把明、清、民国统治者们的小心眼儿都揣摸透了才杀上来的,所以它能放开手脚,施展出武士道功夫,在绥靖政策,反动政府的默契配合下,三光政策,宰割中华,把宋末、明末、清末的吃人故事又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一番。尽管中国最终在名义上战胜了日本,却把外蒙、朝鲜、越南和东西伯利亚区域从中国项背上,脸面上,柔软的下腹部,一块块血淋淋地割去。这一系列灾祸早在赵匡胤时代就已埋下了祸根,铺设好了温床,准备好了土壤,最终酿成人类史上绝无仅有的民族大悲剧。研究赵宋王朝,剖析赵匡胤的一系列既定国策是解读华夏民族千年悲剧的经典资料。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能被称为历史罪人的祸国殃民的昏君佞臣不少,但他们都是在某一方面对国家民族造成伤害。而能从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审美价值观,民族精神追求,民族价值取向到国家战略思想体系,国家政权体制,武备体系,外交政策,几乎各个层面都严重影响、扭曲民族心理,改变民族原创文明的走向,并像瘟疫般传染扩散直至把中国推向屡次亡国几近灭种深渊的,却非赵匡胤莫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丰行天下 该用户已被删除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23:51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法克悠的Dad他爹2014-07-22 13:33:09
  二、宋朝国家政权体系分析:
  由于赵匡胤特殊的身份,太轻易的成功,使他对带兵的大将和掌权的重臣产生了防不胜防的幻觉。为了放止部下的故伎重演,他采取了不为他人积累叛变资本的的措施:绝对不让大臣拥有权利,即使是万不得已时,也不让大臣长期的拥有权利。如果大臣们所掌握的权利都只是暂时性的,他们就不会有重大举措的能力。为扼杀官僚阶层篡权干政的能力,赵匡胤煞费苦心地谋划出一套重叠架构一盘散沙似的国家政权体制,从而造就延续出一代代互相扯皮,都不负责,昏庸到极点的官僚买办,贪官污吏。而且这种昏庸腐败不止上层官僚所独有,几乎弥漫于整个社会阶层形成一种人文风尚。{中国人的不负责精神即从宋开始。参见另一课题解读中国人不负责任的思想根源—剖析宋官僚体系对后世的荼毒}
  例如:中央机构中最重要的“中书省”{负责行政}、“枢密院”{负责军事}、“三司使司”{负责财政}合称中枢三机构。按说三机构应隶属于宰相,但实际却分别听命于皇帝。宰相只是个名义上的中枢首长,没有皇帝的特殊命令宰相不得过问枢密院{军事国防}和三司使司{财政}的事情。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政治首脑和军事首脑或者财政首脑互相勾结的可能。
  不仅如此,政府各部门的首长与他主持的机构根本不发生关联。如中枢令,名义上是中枢省的首长,但实际上中枢令只是一个高级官衔,{如同现在的一种级别待遇}他只能在自己家中享受这个荣誉,不能去中枢省行使他的首长职权。而去中枢省行使首长职权的人,即中枢省的真正首长,则由尚书省副首长{右仆射} {尚书省首长尚书令照样也不能行使他的首长权利}兼任中枢省副首长{侍郎},然后再代理中枢省首长{尚书右仆射兼中枢侍郎判省事}。这简直让人头都大了。
  为了能看的明白,我们用现代的政府机构来作比喻:正像国防部长并不能过问国防部的事情,却要由计生委的副主任{它本来是要竭力提倡优生优育的}来兼任国防部副部长,这个兼任的副部长,再代理国防部长就是真正的国防部长。
  中央这样累赘烦琐,地方也轻松不了。各地没有正式洲长{刺使、洲牧},洲长都是临时的,称之为”知洲事”或”判某洲”,他们的本职都在中央,洲长只不过是暂时兼任或暂时代理的,即使它不是中央官员有时也要故意加上中央官员的官衔,以表示地方职务只是兼暂代,随时都会被调走的。 同时,制其钱谷:宋初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一路所属州县财赋,除“诸州度支经费”外,全部运输至宋统治中心汴梁。前此藩镇以“留州”、“留使”等名目而截留的财物,一律收归中央。
  即便如此,赵匡胤仍恐州郡长官专权,一面采取三年一易的办法,使州郡长官频频调动﹔一面又设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权。利用通判与知州之间的相互制约,使一州之政不致为知州把持,防止偏离中央政府的统治轨道。在庞大的官僚机构中,一切因循守旧,以袭守成规相标榜。对朝政有所建明,即被指为喜功生事﹔不顾时忌,指事陈说,则被指为“沽激”。官员们以“因循懦默者为得计”,遇事唯恐承担责任或招人非议, 腐朽的官气和暮气笼罩著整个宋朝政府{此风延续至今,各地首长都有七八名之多}。与此同时,大臣们竞相“广市田宅,争求重利”,文武百官无不仿效。宋仁宗时,“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重禁莫能止焉”,“公卿大臣之占田或千顷而不知止”。
  于是,宋朝官员如同一群酒席宴上的食客和七拼八凑走江湖的马戏团,只求今天的表演能够糊口,便手舞足蹈,得意忘形。这样的政权体系下,不容人去想百年大计和长远的谋略。{如果有人胆敢去想,便被作为另类,遭受同僚的排挤和皇家的猜忌与嫉恨}而赵匡胤梦寐以求的就是要大臣们守着这轻易得来的江山,苟且偷安,过一天少两晌。整个民族服服贴贴地接受赵家的低劣统治。这种腐朽透顶的国家政权体系像发酵的酒库,决定了宋朝社会的走向,导致宋朝对内执政能力低下,对外昏庸颟顸,战争能力绝对疲软。作为补偿更为了更多的给周边腥膻部落塞银子买和平,赵氏皇朝在经济方面采取了网开一面的策略,用宽松的社会环境刺激经济的发展来保证庞大军费和屈辱和约的支出。千万不要以为宋朝的经济繁荣是赵氏皇帝为民谋利,那是在签署了大量惊人的赔偿条款后不得已而为之的措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丰行天下 该用户已被删除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23:51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法克悠的Dad他爹2014-07-22 13:33:45
  三、杯酒释兵权、宋代军事政策分析:
  赵匡胤猜防武人,贬抑武人的心理,提倡腐败堕落的措施,造成宋军再无能征善战的将领、全军疲软的局面。宋朝有125万精锐禁军并有强大的军火工业和高效运转的后勤保障体系,其兵员训练,部队装备,军事思想,将领的培养选拔在世界上都是第一流的,然而,赵匡胤猜防武将甚于防寇、甚至比方寇还要恐惧的心理;以文官或太监制肘武将、以及后来的全军经商的建军思想;并由这种思想延伸的摒弃骑兵建设的文官思维导致宋帝国的军队成了世界战争史上最大的摆设。在宋对辽、西夏、金和蒙元的战争中几乎是一触即溃,鲜有不败。{宋朝从立国的第一天起就奠定了外表繁荣骨子里虚弱的丑陋的银样腊枪头的国体}
  宋代,皇帝直接掌握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其下兵权三分: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关,负责战略决策、处理日常事务,招募、调遣军队,长官称枢密使。三衙分掌全国军队的最高指挥权力,其全名是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各设都指挥使为长官,地位低于枢密院。枢密院与三衙分握发兵权和管兵权,互相牵制。帅臣尽管平时有所统辖部队,但战时由皇帝临时派遣,率兵出征,事定之后,兵归三衙。宋人自己说:"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宋史·职官二》)这种制度对削弱唐藩镇割据以来的兵祸,保障社会安定确有贡献,但同时也造成了互相掣肘、效率低下的弊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丰行天下 该用户已被删除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23:52 | 只看该作者
  收精兵: 赵匡胤继承周世宗的作法,派使臣到各地,选拔藩镇辖属的军队,“凡其材力伎艺有过人者,皆收补禁兵,聚之京师,以备宿卫”。藩镇的兵权逐步被剥夺净尽。与此同时,在次第削平南方诸国后,下令拆毁江南、荆湖、川峡诸地的城郭,于是可能被藩镇用来抗拒中央的城防也被撤除。在上述变革之下,全国各地“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都收了”,从而极大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就宋代行政体制看,“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以大系小,丝牵绳连,总合于上”,把中央集权制强化到空前未有甚至畸形的程度。藩镇割据势力完全铲除,在宋朝统治的三百余年中造成“无腹心之患”的却是病态畸形的政治统一局面。
  宋朝的军队有三种:禁兵、厢兵和乡兵,边境地区又有蕃兵。禁兵是国家的正规军守备京师,担任征战和屯戍边郡、地方的任务。厢兵是地方军队,实际上是一支专任劳役兼营经商的队伍,它分属各州和某些中央机构,担负筑城、修路、运输等任务,多不训练。乡兵即民兵,是非正规的地方武装,但有些区域内的乡兵反而因保境卫土而有奇强的战斗力。{如河朔、山东地区抗击辽金元战果硕巨,达百年之久。成为中外战史之奇观}
  宋朝的禁兵、厢兵都实行募兵制,"亢健者"选入禁兵,"短弱者"选入厢兵。应募后,家属可以随营,本人须黥面涅臂为标志,中途不得退役,实则终身服役。兵员空缺则从子弟中补选,如逃亡或犯罪,惩罚极重。每遇凶年饥岁,就大量招募破产农民,从而形成宋朝冗兵冗费的局面,而且往往收编盗贼为兵,在兵源缺乏时甚至罪犯也成为来源之一,军队的素质大为降低。
  宋真宗对辽和议后,宋全军经商,承揽工程。兵士平时缺少训练,不识战阵,习于骄惰。禁军领取粮饷,要雇人挑运,陕西沿边的骑兵,不能披甲上马。从南方调来的禁军,自称不会打仗。河北沿边的禁军,“卒骄将惰,粮匮器朽”,将领不是“绮纨少年”,便是“罢职老校”,训练更是有名无实。边郡兵士平时坐食军贮,万一有警,则“手不能安弦,目不能辨帜”。加上将帅频繁更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以致作战时将领和士兵上下不相附,指挥失灵。宋真宗、仁宗还经常沿用宋太宗制定的“将从中驭”的办法,自定阵图,交由将帅临阵按图指挥战斗,因而屡战屡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丰行天下 该用户已被删除
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23:54 | 只看该作者
  为了“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宋朝禁军集中在首都汴京。遇有战争即由皇帝临时委派一文职人员担任统帅{甚至由宦官担任统帅。但极少由将领担任统帅},率领出征。而实际指挥作战的将领也临时委派,虽是职业军人却对统领的部队一无所知。战争结束,统帅把军权交出,将领则调往别处,士兵返回营区。造成统帅和将领不熟悉,将领和士兵也不熟悉。这样就不会发生陈桥兵变式的黄袍加身。宋军完全变成了一群乌合之众,不仅不能担当攻击任务,连守土有责,承受攻击的能力都丧失贻尽。
  檀渊之盟那年,天雄战区{河北大名}长官王钦若{参知政事判天雄军府兼都部署河北转运使,即副宰相兼天雄战区司令官兼总指挥兼河北省长},在澶渊城上巡视时,看到辽军铁骑从城下经过,竟被吓的屎尿不禁,拉了一裤子,如捣蒜般地烧香拜佛,祈求神仙保佑。在这种猪狗不如的统帅率领下,部队会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这种畏敌如虎、懦夫窝囊废的情景犹如瘟疫传播后世,明英宗时的“土木堡之变”、清军入关、以及后来的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和八国联军进北京犹如“靖康耻”的重演;直到抗日战争时东北、华北几十万国军在几千日军的哄赶下的表演,就像得了宋朝武备国策的嫡传,见了鬼子便拼命撒鸭子赛跑,只恨爹娘少给了两条腿。这方面张学良蒋介石倒是特别优秀。
  人类史上最早使用热兵器的是宋,把指南针用于军队布阵作战的也是宋。北宋初年,政府对制造火药武器非常重视。宋军在灭南唐,夺金陵的战争中就使用了火炮、火药箭。公元1000年(咸平三年),唐福呈献火箭、火球等新式火药武器,受到宋政府嘉奖。从此,火药成为宋军必备装备。后来北宋政府建立了火药作坊,制造了火药箭、火炮等以燃烧性能为主的武器和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较强的武器。公元1044年曾公亮等编著军事著作《武经总要》里记录了三种火药配方及多种火药武器,并配有插图。公元1161年宋朝军队里出现了投掷榴弹的弩机。公元1259年就造出了以巨竹为筒,内装火药的突火枪,。宋朝还发明了救生圈并用于军事。《宋稗类抄》所载:宋将韩忠武派王权到金山,同时命令他不准用船渡江,王权就发给每个士兵一个“浮环”渡过江去,完成任务。“浮环”就是现代救生圈的前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丰行天下 该用户已被删除
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23:54 | 只看该作者
  然而这些先进器械却不能阻止夏辽金元愚昧部落对宋军的攻击, 这些先进发明常常被夏辽金元利用来攻击宋军,对宋军造成极大杀伤,以致每战皆败,最后不战即溃,狼狈不堪。{如高梁河之战,好水川之战,汴京之战等等丧权辱国到极点的战役}中华古代战史上从没有如宋朝这样龌龊的战例。中国人的阳刚之气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概在宋朝被赵匡胤的国策给阉割了。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在冷兵器时代,谁越野蛮就越强大,越落后就越凶恶。谁落后贫穷就有动力掠夺比它富裕的人。辽国比宋野蛮,所以宋给辽钱绢。金比辽野蛮,所以金灭了辽。蒙古人比金人野蛮,所以蒙古灭了金。蒙古人比宋人野蛮得多,所以宋当然打不过蒙古。世界史上文明古国都是被比它落后、野蛮的民族所消灭。齐被秦消灭,不是因为没有秦国富裕,而是没有秦国野蛮。楚被秦消灭,不是因为没有秦国有文化,而是没有秦国武力强盛。
  其实这是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决定战争胜负的是最高层正确的战略决策,即庙堂之上的宏观运筹,和战争准备,战争意识,战争精神和后勤保障的高效运转。拿破仑同志说:“在战争中,精神对物质的比重永远是三比一。”世界著名战略专家英国的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中说:“精神因素在所有军事活动中都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它往往能够决定战争和战斗的结局。在战争史上,精神因素是一个具有恒定性的因素,只是其程度有时稍有变化。而物质因素,则是经常变化着的,几乎在每次战争,每一军事情况中都各不相同。”西夏、辽、金和蒙元通过连续三百多年的吞并战争,实践了拿破仑同志和利德尔.哈特同志所阐述的军事真理——强烈的战争意识战争精神可以吞噬用强大的物质装备起来的敌人{宋}。
  宋朝的立国精神、国家政权体系和它的武备政策已决定了它如太监般中看不中用的强大军事阵容。尽管它有世界一流的军火工业支撑部队的装备;它的将领更是经过很严厉的选拔,长期苦读《武韬七略》。但皇帝满脑子屈膝妥协的打算,再先进的武器装备也是白搭。最终宋朝扮演了中国历史上窝囊卑劣到极点的角色,而且,这种卑劣的劣根犹如瘟疫有极强的传染性,把后世的皇帝们感染得一窝不如一窝。
  一个人越富裕越怕死,越幸福越热爱生命。一个人越穷困,越不怕死。一个饿着肚子的人会比吃饱了的人狠。一个为有饭吃、有衣穿而发愁的人会比衣食无忧的人做战勇猛。一个强盗会比一个书生厉害。赵匡胤的既定国策使宋人太文明了,过惯了安逸而斗嘴的无聊生活。遇有国家危机全作筛糠状。全军经商又使宋兵很弱。宋诗云:“父母生我时,教我学耕桑;不识官府严,安能事戎行!执枪不解刺,执弓不能射;团结我何为,徒劳定无益。”在赵匡胤抑制武人崇扬文彩的国策鼓励下, 宋人天生是为生产、创造、和平而生的。蒙古人生来则是骑马、掠夺、烧杀和战斗的。再加上后来的程朱理学的熏染,宋人,人性萎靡且大多柔善,蒙古人性大多凶恶贪婪的。宋军怎么可能战得过原始凶猛,精神亢奋在血雨腥风中杀奔出来的蒙古铁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丰行天下 该用户已被删除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23:55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法克悠的Dad他爹2014-07-22 13:36:57
  四、文武分途,崇文贬武的国策
  赵匡胤为提防武臣像他那样皇袍加身,创立了文武分途、以文制武的国策,导致武将地位低下,文人无限拔高的畸形社会。文官领军,文人固然少有倚兵自重之心,但是在周边群狼环伺的情况下,仍然不敢重用武将,则是自寻死路。宋代武人的境遇比较凄惨,上头猜忌不说,民间也渐生鄙视之心,“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俗语就是宋时流行起来的。宋的懦弱,不仅反映在政治上,更反映在文化上。高宗时文人主流如朱子,不但闭口不谈恢复河山。而且还搞出了一个“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在南方大力推行裹脚运动,以极力维护所谓的“三纲五常”。从此,中国儒家思想被盖上了腐朽、愚昧的印记。
  可能是成熟文明的通病吧,社会精英都聚集到文人那边去了,从事文学,历史,科技或者官员的工作的人的待遇和前途要远胜于职业军人。赵匡胤不顾周边战火连绵,群寇环侍,虎视眈眈的险恶环境,却立志要把宋王朝建成世界一流的文明国家。既然他已蔑视武臣,极其恐惧地提防武臣,文人地位的拔高就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宋时平民跃升到士大夫阶层,形势与唐朝相同。一是学校,二是考试,三是推荐。宋待考试及格人士所受的重视,甚于唐朝。高级文人一旦通过进士考试,{每年的进士达四五百人之多,是唐朝的十倍以上}结队朝见皇上,通过街市时,首都汴梁如同疯狂了一样,万人空巷。当时有人感慨“纵使一位大将,于万里之外立功灭国,凯旋归来,所受的欢迎也不过如此。”而推荐则类似从前的九品中正制,文人群体的互相赞扬,也可使人获得官职。在爬到高层后,这种互相赞扬和向皇帝表达这种赞扬,就尤为重要。于是造成宋{明}朝士大夫特别的容易结党。{现代叫拉帮结派}
  “宋王朝的立国精神和儒家学派的保守思想,水 乳 交融合而为一。宋王朝遂成为士大夫的理想家园,对政 府所赐给他们的那些恍恍惚惚的官位和不求进步,不求效率的职务,都能非常愉快的胜任。”{柏扬《中国人史钢》下册第135页}宋朝还赋予文官们随时向皇帝提意见,或随时对宰相以下提出抨击,这对于以写文章为主要学问的士大夫,真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好制度。他们舞文弄墨的英雄伎俩,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于是,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对任何进步的改革和他们不懂的事物,发出振聋发聩的抨击。目的并不在于把自己的意见付诸实施,只是希望他们的文章能在皇帝的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于是,再小再无聊的事情,都会引起他们激烈的争论。甚至这种无聊的争论一直持续到宋朝灭亡的前夜{明朝也如此}。赵宋皇帝很乐意看着这些地位崇高却又十分无耻的互相攻讦表演,{宋以后的皇帝都乐意看这些低劣的表演}并以此为乐。因为这样一来,就没人惦记赵氏的皇权了。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宋、明 党 争的篇幅,看他们激烈辩论的议题都是一些多么无聊可鄙的话题,就知道这些知识分子的懑顸有“多么可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茂名媒体网新浪微博|客服QQ: 1132836688|电话:13428161108|茂名媒体网免责声明:本论坛(mmmtw.com)所载所有内容皆为网友上传。 本论坛只为网友提供空间和平台,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 QQ:1132836688 本论坛的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的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茂名|茂名论坛|茂名人|手机版|茂名新闻|360导航|关于我们|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0428号 ( 粤ICP备2023141084 号-1 )  

GMT+8, 2024-6-16 23:38 , Processed in 0.568727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